当前位置:喜价首页攻略运动地铁站可以拍照吗?在地铁看见哭泣的人,别打扰,别拍照了

地铁站可以拍照吗?在地铁看见哭泣的人,别打扰,别拍照了

入冬的时候,深圳地铁上一个男子突然崩溃哭泣的视频,戳中了很多人。

寻常的一天,行色匆匆的人群中,这个疲惫的城市打工人,从手机上看到了母亲出事的消息,突如其来的噩耗,无能为力的悲痛,骤然压垮了他。

他掩面哭了很久,情绪失控。好在,令人欣慰的是,虽然他失态得莫名其妙,但陌生人还是为他递来了纸巾,送上轻轻的安慰。

记不清是多少年前了,在北京深夜的2号线地铁上,我也遇到了同样失态痛哭的人——一个年轻人,穿着皱巴巴的西装,领带松垮地挂在脖子上,手里握着一副坏了的眼镜,他大概是想修好它,可镜片还是从镜框滑落,掉在车厢地板上,碎了。

我想帮他捡起来,没料到他一脚踩了上去,镜片碎得更彻底了。然后,他开始呜呜地低声哭,隐忍着,头低下来,双手揪着头发,抽泣声越来越大……原本坐在他身边昏昏欲睡的乘客,被这动静惊醒,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但显然被他的样子吓到了,靠前反应就是拿起包远远地躲开。

我坐在对面,早已从口袋里拿出了纸巾,可却一直攥在手里,直到他下车也没有递出去。

现在回想,我希望当时的自己,不仅能递出纸巾,还能安慰他一句:没事,都会过去的。

越成长越觉得“体谅”是成年人很难得的品质。

它不仅仅需要你的善良,还需要你对人世的经验——经历越多,越会理解,越能体谅。

大学时,有同学家境不好,每次集体凑钱打牙祭,他都会委婉拒绝,不是借口要去做家教,就是说自己想刷夜上自习。那时候,都太年轻,说话直来直去,自以为聪明,自以为仗义,总有人热络地拍着肩膀说:是不是缺钱?没事!你不用掏了!大家难得聚会,人齐了才开心嘛,走吧走吧……

是善意没错,但却失了体谅,没有给别人的自尊心留任何余地。

而这种体谅,往往要等自己遇到了同样窘迫的经历、获得遥远的共情之后,才会反思旧日那一番好心的鲁莽。

甚至,我们在后来遇到的很多共情时刻,也是对自己的救赎。

有段时间,新闻里都是在说飞机上哭闹的熊孩子,舆论大多数认为熊孩子的背后都是熊父母。朋友们聊起来差不多总是分两派:单身未育的认为,孩子只要会哄一定能哄乖,越哭越凶的都是在家里被熊父母惯坏了,更有甚者,会直接提议“如果管不好小孩子就不要带到公共场合影响别人”;每每这时,有孩子的朋友大多保持沉默不搭腔,实在忍不住较多感叹一句“带孩子哪有这么简单啊”,然后便顺势翻篇,揭过话题。

唯有一次,有位新手妈妈大吐苦水:孩子不会说话,哭闹有可能代表不舒服却无法表达,有时候就因为一顿午觉没睡好,孩子就全面崩盘了。没有人比当妈的更想让孩子赶紧停止哭闹,但确实有好几次我根本止不住。我尽力了,我没有懈怠,我不知道我当时还能怎么做!

后来,这位新手妈妈,在飞机上遇到了“曾经的自己”——有次出差坐飞机,邻座是一位独自带着小宝宝出门的年轻母亲,从上飞机就表现得很忐忑,一直轻声而耐心地哄着孩子。然而,飞机起飞后,孩子还是无法忍耐地大哭起来,玩具、安抚奶嘴、糖果、动画片……什么招数都上了,依然不奏效,年轻母亲反复跟周围人说着抱歉,又不忍心大声责怪孩子,脸涨得通红,无助到极点,看起来下一秒就要崩溃了——曾经的新手妈妈,轻轻地拍了拍年轻母亲的肩膀,替她解围,“没关系,孩子看起来不舒服,你别着急,放轻松”。

几分钟后,飞机平稳了,哭累的孩子睡着了。两位母亲相视一笑,她对她说,或者也可以理解为,她对曾经的自己说:“独自带孩子特别辛苦,你准备得很充分,已经做得很好了。”

被理解、被体谅的人,眼眶瞬间红了。一腔担心、委屈、自责与愧疚,如遇春风,温柔地消散了。

想起在网上看到的一则小新闻说:一个女子独自带着三岁的小女儿坐飞机,万般慌乱下幸好得到了邻座陌生男子的帮助,他一路陪着小女孩画画、玩游戏,女子感激不尽,男子回答得也很诚恳:不必客气,我妻子也被别人如此帮助过。

去年年末,一个年轻的摄影师自杀离世,在微博留下了长长的遗书。亲友们从他最后的文字里,才了解到看上去开朗温暖的他,独自活在黑暗的深渊里,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与折磨。

而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痛苦、对人世心生厌弃的大男孩,曾经赤诚地鼓励过情绪低落的朋友。在误以为对方要做傻事的时候,焦急热心地一遍遍拨着对方的电话。也许越是敏感温柔的人,越容易凭着自己的内心经验,体察到别人的痛苦——只不过,他没能遇到一份同样温柔的体谅,去解开缠困自己的乱麻。

他的微博上,曾经推荐过一部名为《阳光普照》的电影。这部电影里,有人明明很累,却一直被烈日照射,被催促着不停奔跑;有人迫切需要沐浴阳光,得到的却只有无尽的忽视和没有一丝光亮的永夜。

每个人内心都有旁人看不见的痛苦,无人倾诉,无人体谅。

影片的海报上写着:我们都曾受过伤,才能成为彼此的太阳。

是的,因为我们都曾在漫长的黑夜中跋涉,才会深深地明白,在这无边的黑暗中,一点体谅的微光意味着什么。

所以,到底什么是体谅?

不拆穿掩饰;不追问沉默;不品评选择;不随意、也不过度施予同情。

成年人的体谅,是一种对并不那么熟悉的人、甚至陌生人的善意。这种善意,也许带着个人成长的遗憾与补偿,也许带着曾被安慰的温暖与感激,是人性深处的点点慈悲。

再次想起许多年前,我家附近的那个麻辣烫摊儿。

防雨布搭起的简易棚子,两张铁皮灶台、十来把塑料凳、一对河南夫妻操持、每晚六点准时出摊儿。麻辣烫无论荤素,六角一串,童叟无欺。最后算账时吃出了零头,老板娘一概抹去只收一个整。我是常客,去得多了,也会记住另一些常客,但我们从来不交谈,只是落座后,会很有默契地把彼此爱吃的串儿往对方面前放一放。

记得是一个初秋的夜晚,我在家写完稿以后,又去吃麻辣烫。十点来钟的光景,人已不多,我斜对面坐着一个常来的年轻女孩,没怎么吃,一直在发短信。“啪!”,我听到她把手机重重放下,再一抬头,女孩开始恶狠狠地吃。她吃得难看极了,像是饿了许久,几乎不看、不挑,从锅里捞起一大把串儿都不往碗里撸,直接往嘴里送。

那场面实在离奇,我和别的食客都忘了礼貌,看得目瞪口呆。然后,我看到,那女孩开始流泪,不是哭,先是大滴大滴、然后成串成串地落泪,也许是辣的,她鼻涕也流了出来,和眼泪混在一起,被她裹着食物凌乱地全部吃进嘴里。

坐在她旁边不相识的女孩放下了筷子,给她递上纸巾;对面另一个常来的中介男孩,倒了杯啤酒,搁到她面前;老板娘什么也没说,只是静默地往锅里添补食物。女孩吃了许多,吃到她开始反胃作呕,才停了下来。她胡乱擦了擦脸,叫老板娘结账,老板娘过来,对女孩摆了摆手:不用了,早点回去吧。睡个觉明天就好了。

女孩愕然,但老板娘执意不肯收钱。她走了以后,老板娘麻利地收拾好桌子,中介男孩又加了一瓶啤酒,老板蹲在棚子外抽烟,夜深人静、昏黄灯光下,我听见他悠悠叹了一句:在北京混,都不容易。

……

这样的场景,还有很多很多。

2017年底,我的外公在一个清晨突然去世。得知噩耗的我,立即买了当晚的机票回去奔丧。在机场的咖啡店,无论我多么努力控制,泪水还是无时无刻、无穷无尽地往外淌。好几次我实在太难受了,只能把头埋在胳膊里、趴在桌子上,假装自己是太困了在趴着睡觉。结果,等我好不容易止住了眼泪,抬起头来,正好一个服务员过来收拾桌子,她看见了我红肿的双眼,什么也没说,转身回到柜台。

等她再过来的时候,我把头低着,不与她对视。没想到,她在我桌上放了一沓面巾纸和一杯柠檬温水,轻轻说了一句“喝点水吧”,便立即走开了。

这么多年过去,我始终记得那一天——不只因为那一天,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。也因为那一个陌生人、那一杯热水以及那一句关怀,我懂得了,体谅,是人世间的大爱。

你也经历过吧?

在压抑的格子间、在深夜无人的家中、在年终岁尾的车站,因为突然失灵的鼠标、因为一罐怎么也打不开的罐头、因为一张费尽周章也无法买到的车票……我们毫无预警地,突然崩溃了。在那一刻,对自己失望,对世界失望,对生活失望。

但幸运的是,我们也曾遇到了来自陌生人的体谅。没有好奇的探究,没有惊恐的躲避,没有洋洋洒洒的苛责与大道理。只带着过来人的体贴,用简单而笨拙的安慰,告诉你:成年人的世界里,那些突如其来的崩溃,总有人能理解,总有人愿意理解。

幼童的善良,始于未经世事的纯真;成年人的善良,是在与残酷世界对抗的过程中,与坚强伴生的温润。

愿你怀揣善意,保持恻隐。

如果有一天,我们因为生活给予了某些难以承受的伤痛而崩溃失态,也希望,有人能体谅,面前这个突然不体面的成年人。


预祝你春节愉快。

一切如常,平安自在。

插图来自艺术家Marco Melgrati


王欣(@反裤衩阵地)

作家,已出版小说集《北京女子图鉴》,长篇小说《在不安的世界安静地活》,随笔集《致我们总被戳中的人生》。

全部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