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扣爆料
折扣好货实时更新
4月18日凤凰网文化频道发布了一篇阎鹤祥专访,多数问题都是老生常谈没有实际意义,估计阎鹤祥也会觉得没意思。
不过,在这次专访最后,记者终于抛出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:“听相声,故事中的反复铺垫对于最后抖包袱特别重要,但现在的观众好像不能接受这种延时的快乐了”。
阎鹤祥说:相声这个行业铺垫多,局限于当年观众的认知和文化水平,你得把所有东西全都说清楚最后的包袱观众才能明白,现在的观众不用铺垫,他们是带着基础认知进剧场听这些东西的,所以我们在抛梗的时候不用铺垫,我一说观众就懂。
虽然笔者一向挺欣赏阎鹤祥在相声认知上难得的清醒,尤其在他们那个单位里颇有一种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感觉,但在这个问题上,他还是露怯了。
优秀的相声,绝不是不用铺垫的抛梗,合理、细致、精彩的铺垫是相声区别于笑话、脱口秀的重要标志,抛梗无法取代相声的传统技艺。
相声是否需要铺垫和观众的素质没有实质性的关联,而且,越是欣赏水平高的观众越会欣赏优秀的铺垫,恰恰是欣赏水平不高的观众才会去追求没有铺垫的简单抛梗。
铺垫对于相声有多重要,在这里举两个例子,一个是单口相声的故事性铺垫,另一个是小段子的技巧性铺垫。
马三立的单口相声《家传秘方》,整段相声只有一个包袱,也就是最后的“挠挠”,但马三立至少用了八层铺垫来抖这个包袱。
靠前层铺垫,开头谈礼仪,从自己上台为什么给观众鞠躬谈起,谈到了商店做生意时对顾客要讲礼貌。
从上台鞠躬开始往“买东西”上靠。
第二层铺垫,点题,做生意不管态度有多好,必须要货真价实。
往故事主题“骗人”拉近了一步。
第三层铺垫,讲一些卖东西骗人的常识,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生意人一般不骗人,那些游街串巷做生意的人骗人概率比较高。
给最后的故事埋下一个伏笔,那个骗人的小伙子就是游街串巷的。
第四层铺垫,举一些骗人的例子,买便宜的香油,结果底下一半是茶水,一个颜色嘛。买松花蛋,结果是土豆糊上泥,买家去当下酒菜,喝着酒啃土豆。
这层铺垫不仅给观众做了一些引人入胜且有现实意义的科普,还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,建立起一个故事氛围。
第五层铺垫,讲马三立自己被人骗的例子,在海河广场遛弯时碰上卖蛋糕的,玻璃盒子罩着的蛋糕,看着很好吃,还特别便宜。马三立掏钱买了两块,结果蛋糕从玻璃盒子里拿出来才二分钱大小(参考某夕夕),原来那玻璃盒子是个放大镜。
这个铺垫有两层作用,一个是给观众“热身”,让他们慢慢进入状态,类似于相声演出时的“倒二”,带动观众情绪。另一个作用是把自己代入故事,拉近观众距离,让故事显得可信度更高。
第六层铺垫,讲马三立表弟的故事,表弟是一个聪明人,特别机灵,经常劝马三立小心上当,还举例子,火车站卖人参的别买,那都是香菜根,汽车站卖金戒指的别买,那都是铜圈儿。
这个表弟没别的爱好,就喜欢去澡堂子洗热水澡,因为他身上有皮肤病,经常刺痒,烫一烫舒服。
这个铺垫很重要,一方面强调了表弟是聪明人,证明他很难被骗。另一方面强调表弟有身上刺痒的毛病,对治皮肤病的药有特殊需求。
第七层铺垫,表弟遇到卖药的小伙子,这个小伙子手里拿着大纸盒子,里面是家传秘方专治皮肤病的药,尤其是治疗火疖子和刺痒特别灵,还便宜,五毛一份,药效不灵可以退货。
表弟要买十包药,但小伙子还不卖,规定每人较多只能买一包,家传秘方做的药,数量太少。表弟考虑了一下直接掏钱买了一包。
这个铺垫很精彩,把骗子的骗术描绘得很真实,他不仅用药效来刺激顾客,还用“饥饿营销”来激发顾客立刻购买的欲望,不贪多,这是高手,也难怪表弟会上当。
如果这个铺垫做得不好,表弟一听药效好立刻就买,一买就买十包,那就让之前的铺垫变得不合理起来。表弟被骗的关键因素就两个,一个是有需求,另一个是被“饥饿营销”打消了顾虑,哪有十包不卖只卖一包的骗子。
第八层铺垫,表弟没洗澡就回了家,晚上睡觉身上刺痒,拿出“家传秘方”药来,打开锡纸包,里面是白纸包,打开白纸包,里面还是白纸包,再打开还是白纸包,表弟越着急身上越刺痒,嘴里嘟囔“这家传秘方里面到底是嘛玩意儿”,打到最后是一张纸条。
这个铺垫就到最后了,必须要把观众的注意力全都吸引过来,让他们的好奇心和表弟一样重,所以表弟那句嘟囔“这家传秘方里面到底是嘛玩意儿”就非常有必要,看似是表弟说的,实际上是表弟替观众说的。
包袱底:纸条打开,上面写着俩字:挠挠。
这也是整段单口相声的底,经过至少八层铺垫,一层层说到最后,每一层铺垫都有其作用,每一层铺垫都是为了最后的包袱底服务,真正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地步,这就是相声的魅力所在。
而且,请注意一点的是,在第八层铺垫里,表弟一层层打开白纸包的过程,其实也是相声“三翻四抖”的技巧,即使经过八层铺垫,在揭开最后包袱底之前还要来回翻,这样才能把效果达到较好。
《家传秘方》这个故事很小,只有一个包袱,如果我们不用铺垫,直接把这个单口相声的包袱底抛梗,那又是什么样的呢?
模拟一下大概是这样:我这个人有点小毛病,身上经常刺痒,有一天在街上遇到一个卖皮肤药的,说效果特灵,而且还特便宜,我一想这才几个钱,就算是教训我也买一个,买回家一看,这药光包装就好几层,一层层打开,最后你猜是什么?就是一张纸条,就两个字:挠挠!(全场笑)
得!这教训还不算贵,我直接FERR给你们,你们以后就不用买了。(全场欢呼)
很显然,作为脱口秀演员来说,如果他们用马三立的方式给“挠挠”设置八层铺垫,可能就不太符合脱口秀的调性,估计脱口秀的观众也不能忍,所以脱口秀演员直接抛梗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。
但是,作为相声演员来说,如果用脱口秀抛梗的方式去讲《家传秘方》,显然就脱离了相声范畴,等于把相声最精髓的东西给抛弃了,那你还算什么相声演员呢,直接去说脱口秀得了。
而且,从语言艺术角度讲,《家传秘方》称得上是一个优质作品,就像一道精致美味的小菜。脱口秀的抛梗方式则决定了这仅仅是一个不错的梗,就像一块炸鸡一样简单方便。
马三立的《家传秘方》只是单口相声上进行故事性铺垫的例子,在一些段子或笑话上用好铺垫同样很重要,当然这个铺垫主要是技巧上的,也就是相声行业里常说的“三翻四抖”。
冯巩主演的电影《谁说我不在乎》里有这么一个名场面,精神病医生冯巩带人查房,查到了气壳饰演的精神病人,发生了一段有趣对话,这个病人的口头禅是:我找皮筋做弹弓打你们玻璃。
冯巩:你看那里有什么(外面有两个漂亮的姑娘)
病人:漂亮,太漂亮了。(气壳标志性的吐舌头猥琐的表情)
冯巩:说心里话,你现在想干什么?
病人:我想把她上衣脱了。
女医生:榴芒!
冯巩:这已经有了正常人的思维,后来呢?
病人:我,我脱她的鞋,脱她的袜子。
冯巩:再后来呢。
病人:我脱她的裤子。
冯巩:后来。
病人:脱她的裤衩(一脸羞涩地把头靠在冯巩肩膀上)
女医生:什么啊(嫌弃)
冯巩:后来呢?
病人: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,我做个弹弓子打你们家玻璃。
冯巩甩手就走:小安,加大药量!
这部电影是2001年上映的,这段子的效果非常好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采用了相声式的“三翻四抖”,病人“脱上衣,脱裤子,脱袜子,脱裤衩”就是四个翻,冯巩和旁边的女医生相当于搭档也相当于观众,在众人密切配合下,这个段子的底最后抖出来的效果就极好。
其实,这个打你们家玻璃的段子并不是特别逗,除了冯巩、气壳的精彩演技外,如果没有这么多细致入微的“三翻”设计,这段也不会被称为名场面。
如果用脱口秀的直接抛梗,估计这段子的效果也会不错,但很难达到名场面的水准。
笔者举上面两个例子就为了说明一件事,不论是从作品大结构还是从段子小结构上讲,相声的铺垫都非常重要,绝不是一句“现在的观众不用铺垫”就能忽视的。
也是在这次采访中,阎鹤祥还提到,现在的市场需要十秒钟的段子和直接抛梗,精品的电影和文学就算真的来了,谁会去看?
这个说法笔者同样不赞成,他的观点无疑是过度低估了观众的整体欣赏水平,我们不否认快餐店很火,但精雕细琢的私房菜也不缺顾客。网络爽文盛行,流传上百年的经典文学作品同样热销,短视频用户很多,经典电影和电视剧依然拥有大量观众。
段子化、碎片化甚至脱口秀化和三俗化的所谓相声确实有不少粉丝追捧,但不代表经典的相声没人听,市场上缺乏经典相声的原因不是观众不爱听,而是缺乏有能力有理想的人去创作和表演真正的相声。
劣币能驱逐良币,但没有人不喜欢良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