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扣爆料
折扣好货实时更新
上个世纪五十年代,百废待兴的新中国,也产生过同样的疑问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,距离世界上靠前台计算机的诞生已经过去了十年,时任中国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,建立起我国靠前个电子计算科研小组,成员只有三个人:闵乃大、夏培肃、王传英。
他们从沙子开始研究,从最底层逻辑探寻计算机的奥秘。
1952年3月,闵乃大写出了我国靠前份“电子计算机研究的设想和规划”;
到了1956年,夏培肃完成了靠前台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,并编写了中国靠前本电子计算机原型讲义,中国自己做计算机的时代,从此开启。
经过几十年的钻研求索,20世纪80年代,我国已经能做出专用芯片,但这些芯片基本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防御,不具备跑系统看视频打游戏等通用能力,也就是说,计算机领域的核心技术,中央处理器CPU的研发与制造,仍旧牢牢掌握在英美手中。
而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,俗称863计划,还将重点放在攻克身份证芯片等专用芯片技术难关上。
为了加速计算机科技的发展,扭转受制于人的现状,1998年参加香山科学会议的优秀前沿科学家,周毓麟、夏培肃、金怡濂等人,将中国应该发展自己的CPU的意见,写成报告,递交中央。
1999年,夏培肃的学生李国杰就任中国计算机所所长,李国杰继承了老师的志愿,四处演讲,倡导国内开始部署自主研制CPU。
2001年,李国杰的同门师弟胡伟武,回到清华大学做招生宣讲,无意间看到了学生时代自己和同门一起焊的8086,百感交杂,汇作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,三十出头,意气风发的胡伟武,终于坚定了拉起团队做自研CPU的决心,对师兄李国杰说:做不出来,提头来见!
2001年5月,计算机所投资100万研究经费,胡伟武团队开始了FPGA原型系统的研发;3个月后,胡伟武团队就传来了好消息:FPGA原型系统做出来了。
FPGA原型系统研制的成功,让完成自主研发CPU任务的可能性又大了一分,胡伟武乃至整个中国计算机行业,在以引进国外产品技术为主流的年代,看到了走通自研之路的希望。
中科院和计算机所趁热打铁,分别投资500万研究经费,支持胡伟武团队研制芯片,但在那个从芯片生产材料设备到核心技术,基本被国外全面封锁的年代,几乎没有人相信胡伟武团队真的能做出来。
CPU 这个奇怪的英文缩写,在电脑中起着怎样的作用,真就有那么难造吗?
说实话,难,实在难!
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,那CPU无疑就是英明神武的大脑,它负责整个系统指令的执行,数字与逻辑的运算,数据的存储与传输等等工作。
首先,从物理层面上,制造CPU芯片的工艺难度极大,如果我们仔细观察CPU的表面,可以看到复杂得像迷宫一样密密麻麻的线路,在微观世界中,这些线路就是一座座高楼大厦,共同构建起一个微观城市。
这座城市的建筑材料就是晶体管,建筑之间像河道一样分隔彼此的,被称为栅极,栅极的长度一般用纳米表示,如21纳米、7纳米,河道中流淌的不是水,而是电子,当栅极带电时,电子涌进晶体管建筑中,完成逻辑开关。
一般来说,一个简单的微处理器当中,就包含数十亿个晶体管。
其次,就像建造一个城市一样,在真正动工之前,建筑师们要先画出建筑图纸,这个画图纸 也就是构思的过程,被称之为“设计”,CPU芯片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微架构设计。
买电脑时,销售员介绍的四核或八核芯片中的核,就是CPU的基本组成单位核心,核心之间没有先后之分,可以看做共同协作,智力能力水平同级的学生,而核心的实现方式就被称为“微架构”。
微架构的设计,影响着核心能达到的最高频率、运算量、能耗水平等,因此,一个不具备独立的微架构研发能力的企业,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CPU研发能力。
简单来说,我们可以把研制CPU比作建造一个城市,那微架构设计就决定了整座城市的规划和排列,比如排水系统怎么设计,交通路线如何规划,到了土建阶段,就要考虑的工程能力怎么样,建筑材料用哪种,怎样才能在不牺牲道路宽度的前提下,尽可能地塞进更多的建筑、设计和工艺,就是决定CPU这座城市性能的两大命运女神。
英特尔公司基于二者推出了Tick-Tock策略,以年度为单位,轮流从工艺和设计方向优化芯片。
晶体管、栅极、微架构、设计、工艺,光是吃透这些概念就非常困难,更别谈做出来了,而胡伟武却一点退路也不给自己留。
2002年8月10日,“做不出来,提头来见”之语,掷地有声,仍犹在耳,胡伟武团队将命名为“龙芯一号”的芯片往前一推,堵住了悠悠众口。
为龙造芯,是为龙芯,“龙芯一号”,是真正意义上中国自主研发的CPU芯片,尽管龙芯一号的性能只相当于上世纪的奔腾586,但龙芯的问世,意味着中国人只能依靠外国人做CPU的历史过去了。
一时之间,业内欢欣鼓舞,国内腾起一阵自主研制CPU芯片的热潮,中科院计算所,国防科大,江南计算所,大江南北,花开遍地。
2003年,863计划将CPU研制项目纳入其中,中长期计划01专项中,发展核心电子器件、高端通用芯片、基础软件产品,也就是“核高基”计划,对胡伟武团队十分重视。
十一五期间,胡伟武所在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,拿到了好几轮上千万的研究经费,曾经用100万研制FPGA,用1000万研制龙芯一号的时代,一去不复返了。
仍旧是2003年,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团队,在发布会上高调公布了“自主研制”的“汉芯一号”,这枚只有指甲盖一半大小的芯片,集成了250万个器件,采用0.18微米的先进半导体工艺设计,每秒钟可进行2亿次运算。
发布会上,鉴定专家一致认定,汉芯一号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,众人都以为,中国芯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到来了,而陈进团队,也凭借汉芯一号获得了上亿的科研基金,汉芯之下,名利双收。
但好景不长,2006年1月17日,披露“汉芯一号”造假的帖子,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上传开,一个月后,官方调查组揭开了残酷的真相:汉芯一号,造假属实!
陈进在美国购入摩托罗拉飞思卡尔56800芯片后,回国雇佣民工用砂纸抹去芯片表面摩托罗拉图纹,再找代工厂印上“汉芯一号”字样,毫无科技含量的几个动作,却成就了“汉芯一号”民族之光的美名,骗取了一亿一千万科研经费。
弥天大谎如凉水浇身,国内朝气蓬勃的计算机事业,遭到了重创。
与此同时,国际半导体领军企业英特尔和AMD,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,开始做多核芯片,大大提升了处理器的性能。
正如前文所说,核心不分先后,核越多,能同时处理计算逻辑任务的力量就越大,俗称人多力量大。
但在实力不平均的情况下,一个正值壮年的举重运动员,恐怕比一群刚上小学的小朋友力气大得多,然而当局者迷,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,当时被学院派思想主导的国内研发者,硬是没想通。
十一五期间,我国放松了单核性能的提高,转而研发多核,很快,问题就显现了。
2006年实在是多秋之年,龙芯2E研制成功,但通用处理性能却比市场主流的x86处理器性能差一到两倍,随后的几年里,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,龙芯2E实现了到龙芯3B的迭代,但性能只提升了50%,国内外芯片的通用处理性能,被拉开了数量级的差距。
随着汉芯造假事件的曝光,再加上龙芯成绩的不尽人意,国内对自主研发处理器的不满情绪逐渐发酵,越来越多人认为,干嘛非要自主研发呢,我们有钱,别人有产品,互通有无不正是一种高效的发展手段吗?
很快,龙芯一号打下的自研江山,渐渐被这种声音蚕食,胡伟武开始反思,到底是哪一步出了问题,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
思考良久后,胡伟武决定,辞去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金饭碗,带领团队下海经商。
2010年,在中科院和北京市的资金牵头下,胡伟武成立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,龙芯研制 从此暴露在市场的狂风骤雨中,即将迎来由内到外的蜕变与洗礼。